2008年09月01日 星期一 22:26
2008/9/1 be_flying <be.flying123 at gmail.com>: > 全局意译 之 校对方法 > 造福国人哪!收藏研究先! > > 注:本文还只是初稿,欢迎各位多提建议、意见,我的邮箱:be-flying at sohu.com > > > > 有没有一套完美的、清晰的校对方法,译者只需参照执行,就可以100%可靠地保证译文不会有什么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我即将为大家一起分享这套 > 方法。 > > > 只要译者切实遵循了这套校对方法,译者便可以自信地交稿,完全不用担心任何质量问题。也只要译者切实遵循了这套校对方法,出版社编辑朋友脸上就将再次绽 > 放难得一现的笑容,编辑朋友将再次拥有快乐的时光! > > > 当我仅用了几分钟就查出某本书整段漏译的情况,甚至仅用几分钟就查出一些函数名(变量名等)译者写错了,译者往往用非常惊讶的眼神望着我,带着巨大的问 > 号,"你是怎么做到的?老实说,我检查时已经很仔细了,怎么我就一直都没有发现呢?!肖先生你太专业了!"。 > > > 其实,一些有效的检查方法并非天生就有人知道。从2000年开始,从分析出版社的反馈意见,面对数百个译者,检查大量译稿的过程中,我逐渐参悟出一些方 > 法。这些方法我在后面将通过一些校对工序来阐述。 > > > 在我做了多年的图书翻译管理,面对N个译者的稿件情况之后,我发现有些问题是普遍、频繁出现的问题(几乎是每个译者都会存在的问题)。然而,让我感到极 > 度困惑的是,我明明知道有些校对工序是译者必须执行的,但难以想到办法一下子来说服译者去执行。许多译者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总认为自己在翻译或者校对 > 时已经做得非常仔细了,不必(不需要)执行某些工序,甚至有些我认为还挺优秀的译者都是如此。一定要等我亲自给他演示一次,将找到的问题指出来摆在他的 > 面前,他才相信。甚至我亲自演示给他看了他都还不相信,他总认为我指出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他能够找到各种理由来说明这是个特例。而我的内心想告诉译者的 > 是,从我面对N个译者的稿件获得的感悟来看,这不是特例,而是普遍规律(现象)。 > > > 写到这里,让我又想起了一个有关翻译的认识问题,那就是有些人将某些图书翻译生硬、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归咎于译者本身的中文表达能力不行。实际上,这些 > 人完全只是根据表面现象(翻译后的结果),就断定是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没有探究出现这种译文生硬和不符合中文习惯现象的深层次、本质性的 > 原因。下面再次列举一下台湾著名出版人老猫说的下面一段话: > > > ---------------------------------------------------------------- > 在我的编辑生涯里遭遇到的新手译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译出来的中文通常生硬得无法卒读,而且更奇怪的是,他们通常不知道自己的稿子有这种问题。 > > 从新手译者到称职的译者,最大的难关就是译文能不能让人读起来*像中文* 。大部分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人不是他的中文表达能力不好,而是他无法跳脱原文 > 的制约。翻译新手写正常文章的时候,中文还不错,可是一译起文章来,简直就变成外国人写中文。 > > 许多人说译者应该要具备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这一点是天大的误会,因为能写中文,和能译出好中译,中间是个宽大无比的鸿沟。如果你对「译文要像中文」的 > 信仰不够坚定,那么中文表达能力对译出好中译是无能为力的。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根本不是好译者的重点,好译者的重点是你要有本事摆脱原文的束缚。 > > 遗憾的是,大部分新手不是不会写中文,而是不晓得如何摆脱原文。 > > ---------------------------------------------------------------- > > > 从老猫的观点可以看出,译文文字不好,并不是译者本身的文字水平的问题。为什么老猫有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因为他接触了大量不同译者的译文,亲自接触了 > 大量的译者后获得的感悟。由于我实际管理过的图书翻译已经超过了100本,因此与老猫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一看到老猫的这种看法时,我立刻产生了共鸣,觉 > 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虽然老猫在台湾,我之前也未与他沟通过,在某些翻译的认识上竟然是相通的、一致的,这也说明这些看法应该是普遍的规律,但这些普遍规 > 律却只有少数人能够看透。不少人之所以看到译文生硬和不符合中文习惯就认定译者文笔(中文表达能力)不行,是因为他们只是在看到结果之后做出的判断。也 > 就是说这些人是在看到译者的译文后做出的判断,而不是看到译者自己写的文章之后做出的判断。不妨试一下去找来译文文字很差的译者自己写的文章来看看,一 > 定会发现他自己写的文章与他翻译的译文在文笔上有很大的差别。事实上,译文生硬和不符合中文习惯,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情况:1. 译者没有真正透彻理解原 > 文,故缺少表达的自由 2. 译者透彻理解了原文,但由于思想的禁锢而失去了表达的自由。本来透彻理解了原文,就可以拥有表达的自由,但思想没有解 > 放,不敢(不知道要)通过灵活表达去享用这种自由。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译文生硬和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只有少数人才可能看 > 透,并不是因为这少数的人有什么特异功能,是因为他在某个位置(角度)长期的观察获得的感悟。毛泽东说过,有些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为什么毛泽东 > 有时能够将形势看得比别人清楚,我觉得是他独有的位置(地位)决定的。普通的士兵,根本就不具有毛泽东的地位,他考虑的问题和能够观察到的形势当然不能 > 和毛泽东相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往往是因为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看到全貌,才能看到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大量的人单独从各自角度看到的都是个别 > 现象时,少数的人却从全局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 > > > 说着说着就扯得有些远了,呵呵。上面罗嗦那么多,我的目的很单纯啊:并不是要译者一定要完全相信我下面阐述的校对工序是有科学道理且是有效的,而是想让 > 译者获得尝试执行这些工序的初始动力,如果试都不试怎么知道是否有效呢?对不对?如果上面那么多的话可以让译者真的相信我下面提到的校对工序是有效的并 > 会逐项亲自实践,则是我最大的快乐! > > > 如果哪位看客对下面的某道校对工序有任何分歧,或者有任何疑问,请及时提出来,我会一直在此守候,与你探讨。如果有什么好的校对经验,也请你不要吝啬, > 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样我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各项校对工序。 >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李松锋同学和郭晓刚同学,因为下面的校对工序中我借鉴他们的一些观点。 > > > 下面正式进入校对工序的阐述: > > 从显示效果考虑,请大家进入我的博客上的以下地址阅读全文。如果需要就本文进行讨论,请直接在此图灵论坛讨论。 > > http://blog.csdn.net/be_flying/archive/2008/09/01/2861776.aspx > -- http://zoomquiet.org''' 过程改进乃是催生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PE keeps evolving organizations which promoting people be good!'''
Zeuux © 2024
京ICP备05028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