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2日 星期日 22:02
自从 Python 1.5.2(一个长期以来一直稳定且可靠的版本)迈入 "黄金时代" 以来,Python 增加了许多语法特性以及内置函数和类型。这些改进单独地看都是合理的调整,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使 Python 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有经验的程序员 "花上一个下午" 就能够掌握的语言了;另外,一些修改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缺陷。 在本文中,我要讨论在最近几个 Python 版本中增加的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特性,我将分析哪些改进具有真正的价值,哪些特性只是不必要地增加了复杂性。我希望向所有并非一直使用 Python 的程序员指出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这包括使用其他语言的程序员以及只将编程当做副业的科学家。当遇到一些难题时,我会提供解决方案。 不可比较的麻烦 在 Python 2.0 和 Python 2.1 之间,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以前可以比较的对象在进行比较时却引发了异常。具体地说,复数无法与其他数字进行比较了,包括其他复数以及整数、浮点数和长整数。实际上,在此之前,比较 Unicode 字符串和文本字符串时就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但那只发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 我认为,这些修改很怪异,没有必要。在 1.5.2 的黄金时代,无论比较什么对象,不等操作符总会返回一个结果。当然,结果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 比如字符串和浮点数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但是,至少我们总会得到一个一致的结果。 出现这些修改之后,一些 Python 支持者认为不允许对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不等比较是件好事,只有定义了定制的比较函数之后,才能进行这种比较。我觉得,在处理定制类和多重继承时,编写定制的比较函数实际上很需要技巧。另外,不能在浮点数、整数和长整数(比如 decimal)之间进行比较是非常不方便的。但是,或许可以定义一个合理的规则。 但是,无论定义什么样的规则,它都与 Python 过去的做法有非常大的差异。现在的情况是比较行为无规律可循,即使知道比较的对象的类型,也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是可比较的(而且不等性既非可传递也非封闭式): 清单 1. 比较是否成功取决于类型和值 >>> map(type, (u1, s1, s2)) [, , ] >>> u1 < s1 True >>> s1 < s2 True >>> u1 < s2 UnicodeDe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decode byte 0xf0 in position 0: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 map(type, (n, j, u1)) [ , , ] >>> n < u1 True >>> j < u1 True >>> n < j TypeError: no ordering relation is defined for complex numbers 更糟糕的是,复数现在不能与大多数 数字值进行比较,但是可以通过大多数非数字值判断出绝对的不等性。例如,考虑到理论纯洁性,我知道 1+1j 与 2-3j 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有下面这样的结果: 清单 2. 令人吃惊的比较结果 >>> 2-3j < 'spam' True >>> 4+0j < decimal.Decimal('3.14') True >>> 4+0j < 5+0j TypeError: no ordering relation is defined for complex numbers 从理论上来讲,这全无 "纯" 可言。 一个真正的瑕疵:对异构集合进行排序 自变量有时候会造成编程错误,试图对不可比较的类型进行比较。但是 Python 可以顺利地执行许多这种类型的比较;并且依照 "duck typing" 哲学来完成这样的任务(duck typing 是指 "如果看起来像鸭子,听起来像鸭子,就可以把它当作鸭子",也就是说,不管对象是 什么,只在乎它做 什么。)Python 集合常常将不同类型的对象组织在一起,希望能够做 与其中的各对象相似的事情。一种常见的用例是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值进行编码,以便通过某种协议进行传输。 对于这其中的大多数值,不等比较是不必要的。但是,在一种常见的情况下,不等性是非常有用的;那就是对集合进行排序 时,通常是对列表或与列表类似的定制集合进行排序。有时候,需要以一种有意义的升序来处理集合(例如,按照数据值从小到大的次序)。在其他时候,需要为多个集合创建一种固定的次序,尤其是为了对两个集合执行某种类似于 "list diff" 的处理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对象在这两个集合中都存在,那么就执行一种操作;如果它只在一个集合中存在,就执行另一种操作。不断地检查 if x in otherlist 会导致效率成 big-O 式几何级数递减;在两个固定排序的列表之间进行平行匹配的效率要高得多。例如: 清单 3. 根据两个列表的成员关系执行不同的操作 list1.sort() list2.sort() list2_xtra = [] list2_ndx = 0 for it1 in list1: it2 = list2[list2_ndx] while it1 < it2: list2_ndx += 1 it2 = list2[list2_ndx] if it1 == it2: item_in_both(it1) elif it1 > it2: item_in_list1(it1) else: list2_xtra.appen(it2) for it2 in list2_xtra: item_in_list2(it2) 有时候,有意义比较的 "局部序列" 是有用的,甚至在出现不同类型对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依次" 处理所有浮点值,即使它们与其他地方处理的字符串没有可比性)。 排序失败 当然,上面执行 "list diff" 的代码几乎可以任意扩展。例如,list1 和 list2 可以是下面这样的小列表的集合。请试着猜一下哪些部分是可以排序的: 清单 4. 可排序和不可排序列表的大杂烩 ['x','y','z', 1], ['x','y','z', 1j], ['x','y','z', 1j, 1], # Adding an element makes it unsortable [0j, 1j, 2j], # An obvious "natural" order [0j, 1, 2], [0, 1, 2], # Notice that 0==0j --> True [chr(120), chr(240)], [chr(120), chr(240), 'x'], [chr(120), chr(240), u'x'], # Notice u'x'=='x' --> True [u'a', 'b', chr(240)], [chr(240), u'a', 'b'] # Same items, different initial order 我编写了一个小程序来尝试排序各列表: 清单 5. 对各列表进行排序的结果 % python compare.py (0) ['x', 'y', 'z', 1] --> [1, 'x', 'y', 'z'] (1) ['x', 'y', 'z', 1j] --> [1j, 'x', 'y', 'z'] (2) ['x', 'y', 'z', 1j, 1] --> exceptions.TypeError (3) [0j, 1j, 2j] --> exceptions.TypeError (4) [0j, 1, 2] --> exceptions.TypeError (5) [0, 1, 2] --> [0, 1, 2] (6) ['x', 'xf0'] --> ['x', 'xf0'] (7) ['x', 'xf0', 'x'] --> ['x', 'x', 'xf0'] (8) ['x', 'xf0', u'x'] --> exceptions.UnicodeDecodeError (9) [u'a', 'b', 'xf0'] --> [u'a', 'b', 'xf0'] (10) ['xf0', u'a', 'b'] --> exceptions.UnicodeDecodeError 通过前面的解释,或多或少能够猜出一部分结果。但是,看一下 (9) 和 (10),这两个列表以不同次序包含完全相同的对象:由此可见,排序是否失败不但取决于列表中 对象的类型和值,还取决于 list.sort() 方法的特定实现! 修订比较 自 1.5.2 以来,Python 发展出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类型:集(set),它最初是一个标准模块,后来成了一种内置类型(模块还包含一些额外的特性)。对于上面描述的许多问题,只需使用集来取代列表即可轻松地判断对象是在一个集合中、在另一个集合中还是同时存在于两个集合中,而不需要编写自己的 "list diff" 代码。例如: 清单 6. 集与集操作 >>> set1 = set([1j, u'2', 3, 4.0]) >>> set2 = set([4, 3, 2, 1]) >>> set1 | set2 set([3, 1, 2, 1j, 4.0, u'2']) >>> set1 & set2 set([3, 4]) 在编写上面这个示例时,我发现了一些相当奇怪的现象。集操作似乎采用相等性(equality)而不是同一性(identity)。或许这有某种意义,但奇怪的是,这两个集的合集包含浮点数 4.0,而其交集包含整数 4。更奇怪的是,尽管求合集和交集的操作在理论上是对称的,但是实际结果却与次序相关: 清单 7. 集中得到的奇怪类型 >>> set2 & set1 set([3, 4.0]) >>> set([3, 4.0, 4, 4+0j]) set([3, 4.0]) 当然,初看起来,集是一种很棒的数据类型。但是,定制的比较总是应该考虑的解决方案。在 Python 2.4 之前,完全有可能实现定制的 cmp() 函数并将它传递给 list.sort()。这样就可以实现原本不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比较;cmp 自变量的问题是,每次比较时都要调用这个函数:Python 的调用开销非常高,而且更糟糕的是,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出所计算的值。 对于 cmp 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 Schwartzian 排序:修饰(decorate)各对象,进行排序,然后去掉修饰。遗憾的是,这需要使用一些定制的代码,不是简单地调用 list.sort() 就能够实现的。Python 2.4 提供了一种出色的组合解决方案,使用 key 自变量。这个自变量接受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返回一个经装饰的对象并 "在幕后" 进行 Schwartzian 排序。请记住,即便是复数与复数之间也不能进行比较,而 Unicode 对象只在与某些 字符串比较时会出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清单 8. 一个稳定、通用的排序键 def stablesort(o): # Use as: mylist.sort(key=stablesort) if type(o) is complex: return (type(o), o.real, o.imag) else: return (type(o), o) 请记住,元素的次序可能与您期望的不完全一致:即使在未修饰排序成功的地方,次序与未修饰排序也不一样。尤其是,具有不同数字类型的元素不再混在一起,而是被分隔为排序结果的不同部分。但是,它至少是固定的,而且对于几乎任何列表都是有效的(仍然可以用定制的对象扩展这种排序)。 以生成器作为准序列 经过数个版本的发展,Python 的 "惰性" 大大增强。有几个版本中已出现了在函数体中用 yield 语句定义的生成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 itertools 模块,它可以组合和创建各种类型的迭代器。还出现了 iter() 内置函数,它可以将许多类似于序列的对象转换为迭代器。在 Python 2.4 中,出现了生成器表达式(generator expression);在 2.5 中,出现了改进的生成器,这使编写协同例程更为轻松。另外,越来越多的 Python 对象成为迭代器或类迭代器,例如,过去读取文件需要使用 .xreadlines() 方法或 xreadlines 模块,而现在 open() 的默认行为就能是读取文件。 同样,过去要实现 dict 的惰性循环遍历需要使用 .iterkeys() 方法;现在,它是默认的 for key in dct 行为。xrange() 这样的函数与生成器类似的方面有些 "特殊",它们既不是真正的 迭代器(没有 .next() 方法),也不是实际的列表(比如 range() 返回的列表)。但是,enumerate() 返回一个真正的生成器,通常会实现以往希望 xrange() 实现的功能。itertools.count() 是另一个惰性调用,它的作用与 xrange() 几乎 完全相同,但它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迭代器。 Python 的发展大方向是以惰性方式构造类似于序列的对象;总体来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惰性的伪序列既可以节省内存空间,还可以提高操作的速度(尤其是在处理非常大的与序列类似的 "东西" 时)。 问题在于,Python 在判断 "硬" 序列和迭代器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方面仍然不完善。这个问题最棘手的部分是,它实际上违背了 Python 的 "duck typing" 思想:只要给定的对象具有正确的行为,就能够将它用于特定的用途,而不存在任何继承或类型限制。迭代器或类迭代器有时表现得像序列,但有时候不是;反过来说,序列常常表现得像迭代器,但并非总是如此。表现不像迭代器那些序列已涉及 Python 的神秘领地,其作用尚不明朗。 分歧 所有类序列或类迭代器的主要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允许进行循环遍历,无论是使用 for 循环、列表理解(list comprehension)还是生成器理解(generator comprehension)。除此之外,就出现了分歧。其中最重要的差异是,序列既可编制索引,也可直接切片(slice),而迭代器不能。实际上,为序列编制索引可能是最常用的序列操作 ―― 究竟为什么在迭代器上无法使用索引呢?例如: 清单 9. 与序列和迭代器相似的东西 >>> r = range(10) >>> i = iter(r) >>> x = xrange(10) >>> g = itertools.takewhile(lambda n: n<10, itertools.count()) #...etc... 对于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使用 for n in thing。实际上,如果用 list(thing) 显示它们,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但是,如果希望获得其中的一个特定条目(或一些条目的切片),就需要考虑 thing 的具体类型。例如: 清单 10. 索引操作成功和失败的示例 >>> r[4] 4 >>> i[4] TypeError: unindexable object 对于每种序列/迭代器类型,只要费一番功夫,总能够获得其中的特定条目。一种方法是进行循环,直至到达所需的对象。另一种古怪的解决方案如下: 清单 11. 获得索引的怪方法 >>> thing, temp = itertools.tee(thing) >>> zip(temp, '.'*5)[-1][0] 4 对 itertools.tee() 的预调用保留了原始迭代器。对于切片,可以按照特殊方式使用 itertools.islice() 函数。 清单 12. 获得一个切片的特殊方法 >>> r[4:9:2] [4, 6, 8] >>> list(itertools.islice(r,4,9,2)) # works for iterators [4, 6, 8] 类包装器 为了方便起见,可以将这些技术组合成一个类包装器: 清单 13. 使迭代器可编制索引 所以,通过某些措施,可以让一个对象同时表现得像序列和迭代器。但是,费这么大力气实际上 应该是不必要的;无论涉及的是序列还是迭代器,编制索引和切片都应该是 "可行的"。 注意,Indexable 类包装器仍然不够灵活。主要问题是,每次都要创建迭代器的一个新副本。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在对序列切片时缓存序列的头部,然后在以后访问已经检查的元素时使用所缓存的头部。当然,在使用迭代器时,要在占用的内存和速度之间有所取舍。但是,如果 Python 本身能够 "在幕后" 完成这些,就再好不过了 ―― "高级用户" 可以对行为进行调优,而一般程序员应该不需要考虑这些。 来源: http://aolinux.wannish.com
2007年09月02日 星期日 22:19
David 老哥又恢复 "可爱"系列了哪!! 好文,这也是为什么有各种Python 分支出现的原因,Gudio 老爹可能耳根软,以前坚持的原则在成名后,乐于追加各种时尚元素进来,结果有些乱了, Py3k 是个真正的分水岭了,是否成功向未来进化就看这次了... On 9/2/07, 路人张三 <jsonic1106在gmail.com> wrote: > 自从 Python 1.5.2(一个长期以来一直稳定且可靠的版本)迈入 "黄金时代" 以来,Python > 增加了许多语法特性以及内置函数和类型。这些改进单独地看都是合理的调整,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使 Python > 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有经验的程序员 "花上一个下午" 就能够掌握的语言了;另外,一些修改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缺陷。 > > 在本文中,我要讨论在最近几个 Python > 版本中增加的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特性,我将分析哪些改进具有真正的价值,哪些特性只是不必要地增加了复杂性。我希望向所有并非一直使用 Python > 的程序员指出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这包括使用其他语言的程序员以及只将编程当做副业的科学家。当遇到一些难题时,我会提供解决方案。 > > 不可比较的麻烦 > > 在 Python 2.0 和 Python 2.1 > 之间,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以前可以比较的对象在进行比较时却引发了异常。具体地说,复数无法与其他数字进行比较了,包括其他复数以及整数、浮点数和长整数。实际上,在此之前,比较 > Unicode 字符串和文本字符串时就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但那只发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 > > 我认为,这些修改很怪异,没有必要。在 1.5.2 的黄金时代,无论比较什么对象,不等操作符总会返回一个结果。当然,结果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 > 比如字符串和浮点数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但是,至少我们总会得到一个一致的结果。 > > 出现这些修改之后,一些 Python > 支持者认为不允许对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不等比较是件好事,只有定义了定制的比较函数之后,才能进行这种比较。我觉得,在处理定制类和多重继承时,编写定制的比较函数实际上很需要技巧。另外,不能在浮点数、整数和长整数(比如 > decimal)之间进行比较是非常不方便的。但是,或许可以定义一个合理的规则。 > > 但是,无论定义什么样的规则,它都与 Python > 过去的做法有非常大的差异。现在的情况是比较行为无规律可循,即使知道比较的对象的类型,也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是可比较的(而且不等性既非可传递也非封闭式): > > 清单 1. 比较是否成功取决于类型和值 > > >>> map(type, (u1, s1, s2)) > [, , ] > > >>> u1 < s1 > True > > >>> s1 < s2 > True > > >>> u1 < s2 > UnicodeDe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decode byte 0xf0 in position 0: >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 > >>> map(type, (n, j, u1)) > [, , ] > > >>> n < u1 > True > > >>> j < u1 > True > > >>> n < j > TypeError: no ordering relation is defined for complex numbers > > > 更糟糕的是,复数现在不能与大多数 数字值进行比较,但是可以通过大多数非数字值判断出绝对的不等性。例如,考虑到理论纯洁性,我知道 1+1j 与 > 2-3j 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有下面这样的结果: > > 清单 2. 令人吃惊的比较结果 > > >>> 2-3j < 'spam' > True > > >>> 4+0j < decimal.Decimal('3.14') > True > > >>> 4+0j < 5+0j > TypeError: no ordering relation is defined for complex numbers > > > > 从理论上来讲,这全无 "纯" 可言。 > > 一个真正的瑕疵:对异构集合进行排序 > > 自变量有时候会造成编程错误,试图对不可比较的类型进行比较。但是 Python 可以顺利地执行许多这种类型的比较;并且依照 "duck > typing" 哲学来完成这样的任务(duck typing 是指 > "如果看起来像鸭子,听起来像鸭子,就可以把它当作鸭子",也就是说,不管对象是 什么,只在乎它做 什么。)Python > 集合常常将不同类型的对象组织在一起,希望能够做 > 与其中的各对象相似的事情。一种常见的用例是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值进行编码,以便通过某种协议进行传输。 > > 对于这其中的大多数值,不等比较是不必要的。但是,在一种常见的情况下,不等性是非常有用的;那就是对集合进行排序 > 时,通常是对列表或与列表类似的定制集合进行排序。有时候,需要以一种有意义的升序来处理集合(例如,按照数据值从小到大的次序)。在其他时候,需要为多个集合创建一种固定的次序,尤其是为了对两个集合执行某种类似于 > "list diff" 的处理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对象在这两个集合中都存在,那么就执行一种操作;如果它只在一个集合中存在,就执行另一种操作。不断地检查 > if x in otherlist 会导致效率成 big-O 式几何级数递减;在两个固定排序的列表之间进行平行匹配的效率要高得多。例如: > > 清单 3. 根据两个列表的成员关系执行不同的操作 > > list1.sort() > list2.sort() > list2_xtra = [] > list2_ndx = 0 > for it1 in list1: > it2 = list2[list2_ndx] > while it1 < it2: > list2_ndx += 1 > it2 = list2[list2_ndx] > if it1 == it2: > item_in_both(it1) > elif it1 > it2: > item_in_list1(it1) > else: > list2_xtra.appen(it2) > for it2 in list2_xtra: > item_in_list2(it2) > > > 有时候,有意义比较的 "局部序列" 是有用的,甚至在出现不同类型对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依次" > 处理所有浮点值,即使它们与其他地方处理的字符串没有可比性)。 > > 排序失败 > > 当然,上面执行 "list diff" 的代码几乎可以任意扩展。例如,list1 和 list2 > 可以是下面这样的小列表的集合。请试着猜一下哪些部分是可以排序的: > > 清单 4. 可排序和不可排序列表的大杂烩 > > ['x','y','z', 1], > ['x','y','z', 1j], > ['x','y','z', 1j, 1], # Adding an element makes it unsortable > [0j, 1j, 2j], # An obvious "natural" order > [0j, 1, 2], > [0, 1, 2], # Notice that 0==0j --> True > [chr(120), chr(240)], > [chr(120), chr(240), 'x'], > [chr(120), chr(240), u'x'], # Notice u'x'=='x' --> True > [u'a', 'b', chr(240)], > [chr(240), u'a', 'b'] # Same items, different initial order > > > 我编写了一个小程序来尝试排序各列表: > > 清单 5. 对各列表进行排序的结果 > > % python compare.py > (0) ['x', 'y', 'z', 1] --> [1, 'x', 'y', 'z'] > (1) ['x', 'y', 'z', 1j] --> [1j, 'x', 'y', 'z'] > (2) ['x', 'y', 'z', 1j, 1] --> exceptions.TypeError > (3) [0j, 1j, 2j] --> exceptions.TypeError > (4) [0j, 1, 2] --> exceptions.TypeError > (5) [0, 1, 2] --> [0, 1, 2] > (6) ['x', 'xf0'] --> ['x', 'xf0'] > (7) ['x', 'xf0', 'x'] --> ['x', 'x', 'xf0'] > (8) ['x', 'xf0', u'x'] --> exceptions.UnicodeDecodeError > (9) [u'a', 'b', 'xf0'] --> [u'a', 'b', 'xf0'] > (10) ['xf0', u'a', 'b'] --> exceptions.UnicodeDecodeError > > > 通过前面的解释,或多或少能够猜出一部分结果。但是,看一下 (9) 和 > (10),这两个列表以不同次序包含完全相同的对象:由此可见,排序是否失败不但取决于列表中 对象的类型和值,还取决于 list.sort() > 方法的特定实现! > > 修订比较 > > 自 1.5.2 以来,Python > 发展出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类型:集(set),它最初是一个标准模块,后来成了一种内置类型(模块还包含一些额外的特性)。对于上面描述的许多问题,只需使用集来取代列表即可轻松地判断对象是在一个集合中、在另一个集合中还是同时存在于两个集合中,而不需要编写自己的 > "list diff" 代码。例如: > > 清单 6. 集与集操作 > > >>> set1 = set([1j, u'2', 3, 4.0]) > > >>> set2 = set([4, 3, 2, 1]) > > >>> set1 | set2 > set([3, 1, 2, 1j, 4.0, u'2']) > > >>> set1 & set2 > set([3, 4]) > > > 在编写上面这个示例时,我发现了一些相当奇怪的现象。集操作似乎采用相等性(equality)而不是同一性(identity)。或许这有某种意义,但奇怪的是,这两个集的合集包含浮点数 > 4.0,而其交集包含整数 4。更奇怪的是,尽管求合集和交集的操作在理论上是对称的,但是实际结果却与次序相关: > > 清单 7. 集中得到的奇怪类型 > > >>> set2 & set1 > set([3, 4.0]) > > >>> set([3, 4.0, 4, 4+0j]) > set([3, 4.0]) > > > 当然,初看起来,集是一种很棒的数据类型。但是,定制的比较总是应该考虑的解决方案。在 Python 2.4 之前,完全有可能实现定制的 > cmp() 函数并将它传递给 list.sort()。这样就可以实现原本不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比较;cmp > 自变量的问题是,每次比较时都要调用这个函数:Python 的调用开销非常高,而且更糟糕的是,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出所计算的值。 > > 对于 cmp 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 Schwartzian > 排序:修饰(decorate)各对象,进行排序,然后去掉修饰。遗憾的是,这需要使用一些定制的代码,不是简单地调用 list.sort() > 就能够实现的。Python 2.4 提供了一种出色的组合解决方案,使用 key > 自变量。这个自变量接受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返回一个经装饰的对象并 "在幕后" 进行 Schwartzian > 排序。请记住,即便是复数与复数之间也不能进行比较,而 Unicode 对象只在与某些 字符串比较时会出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 > 清单 8. 一个稳定、通用的排序键 > > def stablesort(o): > # Use as: mylist.sort(key=stablesort) > if type(o) is complex: > return (type(o), o.real, o.imag) > else: > return (type(o), o) > > > 请记住,元素的次序可能与您期望的不完全一致:即使在未修饰排序成功的地方,次序与未修饰排序也不一样。尤其是,具有不同数字类型的元素不再混在一起,而是被分隔为排序结果的不同部分。但是,它至少是固定的,而且对于几乎任何列表都是有效的(仍然可以用定制的对象扩展这种排序)。 > > 以生成器作为准序列 > > 经过数个版本的发展,Python 的 "惰性" 大大增强。有几个版本中已出现了在函数体中用 yield > 语句定义的生成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 itertools 模块,它可以组合和创建各种类型的迭代器。还出现了 iter() > 内置函数,它可以将许多类似于序列的对象转换为迭代器。在 Python 2.4 中,出现了生成器表达式(generator > expression);在 2.5 中,出现了改进的生成器,这使编写协同例程更为轻松。另外,越来越多的 Python > 对象成为迭代器或类迭代器,例如,过去读取文件需要使用 .xreadlines() 方法或 xreadlines 模块,而现在 open() > 的默认行为就能是读取文件。 > > 同样,过去要实现 dict 的惰性循环遍历需要使用 .iterkeys() 方法;现在,它是默认的 for key in dct > 行为。xrange() 这样的函数与生成器类似的方面有些 "特殊",它们既不是真正的 迭代器(没有 .next() > 方法),也不是实际的列表(比如 range() 返回的列表)。但是,enumerate() 返回一个真正的生成器,通常会实现以往希望 > xrange() 实现的功能。itertools.count() 是另一个惰性调用,它的作用与 xrange() 几乎 > 完全相同,但它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迭代器。 > > Python 的发展大方向是以惰性方式构造类似于序列的对象;总体来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惰性的伪序列既可以节省内存空间,还可以提高操作的速度(尤其是在处理非常大的与序列类似的 > "东西" 时)。 > > 问题在于,Python 在判断 "硬" 序列和迭代器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方面仍然不完善。这个问题最棘手的部分是,它实际上违背了 Python > 的 "duck typing" > 思想:只要给定的对象具有正确的行为,就能够将它用于特定的用途,而不存在任何继承或类型限制。迭代器或类迭代器有时表现得像序列,但有时候不是;反过来说,序列常常表现得像迭代器,但并非总是如此。表现不像迭代器那些序列已涉及 > Python 的神秘领地,其作用尚不明朗。 > > 分歧 > > 所有类序列或类迭代器的主要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允许进行循环遍历,无论是使用 for 循环、列表理解(list > comprehension)还是生成器理解(generator > comprehension)。除此之外,就出现了分歧。其中最重要的差异是,序列既可编制索引,也可直接切片(slice),而迭代器不能。实际上,为序列编制索引可能是最常用的序列操作 > ―― 究竟为什么在迭代器上无法使用索引呢?例如: > > 清单 9. 与序列和迭代器相似的东西 > > >>> r = range(10) > > >>> i = iter(r) > > >>> x = xrange(10) > > >>> g = itertools.takewhile(lambda n: n<10, itertools.count()) > > #...etc... > > > 对于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使用 for n in thing。实际上,如果用 list(thing) > 显示它们,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但是,如果希望获得其中的一个特定条目(或一些条目的切片),就需要考虑 thing 的具体类型。例如: > > 清单 10. 索引操作成功和失败的示例 > > >>> r[4] > 4 > > >>> i[4] > TypeError: unindexable object > > > 对于每种序列/迭代器类型,只要费一番功夫,总能够获得其中的特定条目。一种方法是进行循环,直至到达所需的对象。另一种古怪的解决方案如下: > > 清单 11. 获得索引的怪方法 > > >>> thing, temp = itertools.tee(thing) > > >>> zip(temp, '.'*5)[-1][0] > 4 > > > 对 itertools.tee() 的预调用保留了原始迭代器。对于切片,可以按照特殊方式使用 itertools.islice() 函数。 > > 清单 12. 获得一个切片的特殊方法 > > >>> r[4:9:2] > [4, 6, 8] > > >>> list(itertools.islice(r,4,9,2)) # works for iterators > [4, 6, 8] > > > 类包装器 > > 为了方便起见,可以将这些技术组合成一个类包装器: > > 清单 13. 使迭代器可编制索引 > > 所以,通过某些措施,可以让一个对象同时表现得像序列和迭代器。但是,费这么大力气实际上 > 应该是不必要的;无论涉及的是序列还是迭代器,编制索引和切片都应该是 "可行的"。 > > 注意,Indexable 类包装器仍然不够灵活。主要问题是,每次都要创建迭代器的一个新副本。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在对序列切片时缓存序列的头部,然后在以后访问已经检查的元素时使用所缓存的头部。当然,在使用迭代器时,要在占用的内存和速度之间有所取舍。但是,如果 > Python 本身能够 "在幕后" 完成这些,就再好不过了 ―― "高级用户" 可以对行为进行调优,而一般程序员应该不需要考虑这些。 > > 来源: http://aolinux.wannish.com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ython-chinese > Post: send python-chinese在lists.python.cn > Subscribe: send subscribe to python-chinese-request在lists.python.cn > Unsubscribe: send unsubscribe to python-chinese-request在lists.python.cn > Detail Info: http://python.cn/mailman/listinfo/python-chinese -- '''Time is unimportant, only life important! 过程改进的目标不是高品质产品,而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http://zoomquiet.org blog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wiki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 scrap @ http://floss.zoomquiet.org share @ http://share.zoomquiet.org douban@ http://www.douban.com/people/zoomq/ ^^^^^^^^^^^^^^^^^^^^^^^^^^^^^^^^^^^^^^^^^^^^^^^^^^^^^^^^^^^^^ Pls. usage OOo to replace M$ Office. http://zh.openoffice.org Pls. usage 7-zip to replace WinRAR/WinZip. http://7-zip.org You can get the truely Freedom 4 software.
Zeuux © 2025
京ICP备05028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