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哲

徐继哲的博客

他的个人主页  他的博客

我们应该向微软学习什么?

徐继哲  2009年07月19日 星期日 17:21 | 2524次浏览 | 32条评论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1995年,学校给高二学生们开的一门选修课,叫什么计算机XXX,忘了。全年级也没多少人选修,在我记忆中累计上了不到3次课,每次课的流程类似:开机、敲入一堆东西、查看运行结果(通常都是一个会动的圆圈什么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使用的应该是苹果电脑,具体型号不知道。“微机室”里整整齐齐,一切操作只能按规矩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中国的学生就是老实、傻、听话,因此这第一次使用电脑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现在回忆,这是根本就是形象工程,而不是教育工程。

后来,高中的一个暑假,去沈阳的大姨家玩儿,在那又一次见到了电脑,一台Intel奔腾75的机器(现在这颗CPU就在我桌子上)。操作系统是Windows 3.2,不久是Windows95,那是后话了。正是这次电脑使用经验,建立了我对于计算机的看法,并直接决定我的高考自愿中所有学校都是计算机专业。因此可以说,我和绝大多数(中国)朋友一样,基本都是在微软的系统下进入计算机世界的。

进入大学之后,一切的计算机实践当然都在微软的环境下完成。我对于Bill Gates的崇拜也逐渐达到了顶峰,并直接导致了我在1999年考取了MCSE认证。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MCSE认证,以及大家如何看待它,但在当时,在我们小环境里,还是引起了小小的轰动。MCSE ==微软认证的系统工程师,上面还有Bill Gates的签名,实在是没法再NB了。

MCSE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我有机会在大二的时候就去学校的网络中心工作。当时的网络中心主任,牛主任,听说计算机系的一个同学通过了MCSE认证,就到我的宿舍找我,让我去到学校的网络中心去兼职工作,这对于所有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羡慕的机会,那是1999年下半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还很不发达,“网吧”非常的稀少,自己在家里上网非常贵、还非常慢,但当时的CERNET已经初具规模。

到了网络中心,除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Sun Solaris、CISCO等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一个随时可以上网的地方,国内、国外,随便上。让我这个闭塞了20年的土著有点兴奋,甚至疯狂。很快我找到了GNU、找到了Richard Stallman、找到了Linux、找到了BSD、找到了Perl、找到了Python、找到了BIND,找到了一大堆之前根本就没听过的东西。突然发现,微软的视窗(Windows)之外,原来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因此,我决定杂碎视窗,逃离居住已久的微软大厦,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一发不可收拾,竟再也没有返回微软大厦。

刚从微软温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突然发现,久居温室,华丽西装(Visual Studio)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不了解计算的本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从基础构建计算环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Visual C++跌入Emacs + gcc,正好比让开车的司机下来修车,突然发现自己很弱智,只会操作,不懂原理),一路上跌跌撞撞,开始过上了自己打猎做饭(从底层做起),结交朋友(全球自由软件社区)的日子。不久以后,离开大厦时穿在身上的西装破烂不堪了(Visual C++基本忘光了),但破烂衣服之下的身体强壮了(逐渐领悟计算的本质)。从现代人(世俗的观念)变成了野人(人性的本质)。与此同时,我对Bill Gates从崇拜的顶峰走向了对立的极端;从不知道Richard Stallman,发展到崇拜的顶峰。正是这段经历,启发我在《Richard Stallman和自由软件运动》一文的结尾写下了“《黑客帝国》图解自由软件、开源软件、专有软件”。

圈子兜的有点大,赶快打住,拽回来。自打大家正在使用的这个哲思社区进入测试阶段,我就又被迫再次半条腿迈进微软大厦。为什么?因为我要测试哲思社区在IE浏览器下的表现。真是应了那句名言:Bill Gates&微软,你可以爱他、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忽略它。我无法忽略IE这一浑身都是洞和刺的浏览器仍然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事实。毫无疑问,哲思的策略不是像招商银行那样只支持IE浏览器,而是要兼容主流浏览器,具体来说,哲思社区1.0的目标是支持Firefox、IE6、IE7,然后逐渐兼容更多的浏览器。

一条腿在微软大厦,一条腿在自由软件,真是冰火两重天。当时折磨我一天骂微软和IE不下5次。当然,最苦的还是夏老师,以及千万的Web开发工程师。微软整天鼓吹自己雇佣的是地球上的天才工程师,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些天才工程师怎么开发出来的都是垃圾产品,难道是正正得负了?。说几个具体的罪行吧。

在中国,IE6基本上还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浏览器。大家都知道IE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浏览器,但有没有想过,这里面的IE6、IE7、IE8(IE5.5就免了吧)哪个最高?答案是IE6。这个结果是不是让你感到很诧异。2001年8月27日发布的IE6浏览器,8年以后竟然还霸占在互联网的入口。IE6技术特性之一是当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最多3个并发HTTP连接,当然这可归结为古老的RFC规定。这个特性在当年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今天,是个大问题。当时的网站都是网页,没有问题;现在的网站互动性开始增强,以哲思社区为例,你随时可以收到朋友的上线提醒,随时可以和朋友即时聊天,开始互动;随时可以和你感兴趣的一个陌生人聊天,增进了解。IE6标准的配置很难在技术上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很多Windows下的优化软件都将这作为优化项之一,将其值调大。调大之后,效果会好很多。对比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Firefox对应的限制值是20。夏老师比我更知道技术细节,可以咨询夏老师。

敏锐的朋友马上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项8年前的产品,IE6,仍然有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我的答案是:“垄断的力量&结果!!!!!”。看一组数据:
微软在2001年8月27日发布IE6;
微软在2006年10月18日发布IE7;
微软在2009年3月19日发布IE8;


即,IE6升级到IE7用了5年多时间,而IE7升级到IE8仅用了2年多时间。为什么?因为在那个“五年多”时间里,微软在浏览器领域没有竞争对手,IE独霸江湖,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整天鼓吹技术、创新、释放用户潜力的微软为何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而继续创新呢?毫无疑问,没有竞争对手,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对比自由软件和专有软件两个模式区别的一个契机。由于是专有软件的原因,只有微软有权利(版权问题)和基础(技术问题)让IE与时俱进,其他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只能等待。反之,假设这个IE(当然,这里是个泛指)是自由软件,我们会发现,如果微软没有了推动IE创新的动力,那么另外可能有很多人、很多组织会跳出来维护、发展和创新,因为他们有运行、学习、修改和再发行软件的自由。最终的受益者当然是用户。

IE7发布前后,浏览器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剧,Netscape兵败微软之后,忍辱负重,上了井冈山,化身Mozilla,苦心经营多年,凭借Firefox又杀回来了。一时间,微软也只能立刻应对,发布IE8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把这看成一个解释垄断所带来的实际问题的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更愚昧的问题是IE6和IE7在解释HTML/CSS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兼容性问题。为了能有一致的表现,你不得不反复在IE6和IE7下检验效果,通常是改好了这个,那个有不好使了。还记得我之前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中评论:“现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可能找不到一个同学能写出浏览器兼容性较好的HTML/CSS代码。”说道调试,伟大的微软还是在firebug的威逼之下,为IE提供了一个叫IE toolbar的调试工具,那个弱、那个费劲,真是东施效颦的典范。更多的问题欢迎朋友们补充,相信是罄竹难书。

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想说,和大家一样,我也是通过微软走进了计算机世界。如果最初对微软的爱是“糊涂的爱”,那么后来对微软的恨却是“清醒的恨”。转眼已经从1999年到了2009年,十年,除了体会了什么叫“弹指一挥间”,最近的一个困惑让我有机会第三次重新认识微软,突然发现原来“清醒的恨”里面有不少盲目的成分,自己的思维出现了盲区。现在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微软的产品这么烂,却能够这么流行?造就了Bill Gates多年的地球首富地位呢?”。微软在很多技术/产品领域都是后发制人,但却几乎所向无敌(不过在互联网领域一直没有建树,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突然想起了一句话:“一手烂牌,如何打好?!”,在这点上,Gates显然是行家。因此,我们要向微软学习如何分析市场,如何抓住大众核心需求,如何将决策转化成产品,如何制定商业模式,如何开展营销等等。当说这些的时候,没有一点贬义,而是真的想了解,想学习。但你会发现,微软每年搞那么多活动,可能没一个活动是探讨这个的,因为这是他们的核心。

相比微软,自由/开源软件社区在这方面真的是菜鸟,或者,自我批判一下吧,是白痴。我们距离市场、用户太遥远,我们经常自娱自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们慢慢滋生出一些毛病。而且一些所谓的牛人们一见到这样的讨论苗头,就高喊:“Shut up, and code”。试想,如果你写出来的code没人用,那你code还有什么;如果你写出来的code就几个人用,那你code还有多大意义;如果你连用户在哪都不知道,你还code什么。估计此时有人要祭出ESR的“挠痒痒”理论来砍我了,你会发现“挠痒痒”可不是自由/开源社区的专利,专有软件、每个人都在挠痒痒。但我发现,我们(自由/开源社区)发明的“挠痒痒”理论不但没有救了我们,反而是害了我们,它却助涨了我们自娱自乐这股歪风邪气,助涨了我们带有疯牛病基因的牛人文化。总之,如果自由/开源软件没有走向大众,那就还没有获得成功。

当然自由软件的核心“自由”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对于社会精英阶层来讲,这一商业模式非常有效,但对于大众来说,过于抽象。因此,作为变通的产物,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开源”,要更容易理解一些。但你会发现,发明在1995年左右的开源模式,到现在,14年过去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最近的例子是SUN被收购了,其他的开源厂商,在依旧强大的专有软件公司的压迫下艰难地活着。突然发现,开源真是赔了夫人(自由),又折兵(商业上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这其中的根源是因为开源本身距离商业的本质仍然有很遥远的距离,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微软们。

请不要误解,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信仰诞生于1983年的自由软件的核心价值观,珍视自由的价值。但,我们在将信仰转化为行动的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脱节,我们缺乏一种更接近商业本质的模式,即:更容易让大众理解和接受、也就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这恰恰是可能从微软的身上学到的。

评论

我的评论:

发表评论

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在Zeuux哲思注册吗?现在 注册 !
许德练(阿练)

回复 许德练(阿练)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11:37

觉得这个文章写的真好。 能不能分享到Google Reader给更多的朋友看到?

1条回复

居振梁[暴龙]

回复 居振梁[暴龙]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 12:23

不过要让我自发的接触商业模式还是很困难的,尽管每次涉及到这些话题时都不忘了批判性思考一下。
所以对我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是找一个对此有研究的合作伙伴,那样我会更有兴趣关注如何应用这些技术研究结果。实际上我也很喜欢按规范来,那这规范出自市场或是出自某某严肃的协议规则书就无所谓了

0条回复

居振梁[暴龙]

回复 居振梁[暴龙]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 12:18

偏向技术研究的路过
到是在几个月前忽然发现让我用微软的东西没有自己假象的那么排斥,甚至有点乐此不疲。
在技术这个纬度上,不关心这技术是谁的,并且这个关心是有主次之分的,所以基本我摒弃了门户之见,也不会再简单的跟别人说“你不要用windows了,那个垃圾,用linux吧”

0条回复

Eric

回复 Eric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 09:43

写的不错,算我看过比较透彻,也挺亲切的。和我关注东西,有重叠。精彩!

1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 18:41

    谢谢,自由软件社区需要客观评价自己和竞争对手,向对方学习很重要。

    0条回复

余荣辉

回复 余荣辉  2009年08月13日 星期四 18:35

哎,惭愧,三年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Linux
才发现,原来除了Windows,还有这么大的片

1条回复

劳永超

回复 劳永超  2009年08月02日 星期日 22:41

我理解自由软件的思想是让大家都能够用上计算机,都能够用上某类软件,而不必支付费用,前提是大家一起来完成这种软件,并且互相传播。

在我看来,纯自由软件组成的世界是乌托邦。

不过,其实自由是可以插上商业的翅膀的,商业的翅膀也可能因为自由而变得更加羽翼丰满。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Canonical、Qt等

0条回复

李登

回复 李登  2009年07月23日 星期四 23:04

长见识~

1条回复

夏清然

回复 夏清然  2009年07月23日 星期四 22:38

强烈支持有深度的文章!!!

0条回复

齐辰雄

回复 齐辰雄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1:01

微软让我们无休止的在屋内搞豪华的装饰装修,搞的再漂亮,到头来也不知道房子是怎么建的。

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08

    顿悟了。。。。

    1条回复

      • 杨显涛

        回复 杨显涛  2010年04月25日 星期日 22:02

        我觉得主要还是他们的哲学是不一样的,比尔盖茨真的让个人电脑很快的普及的,而作为程序员来说,*nix才是正道

        0条回复

刘磊(V.L.)

回复 刘磊(V.L.)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10:58

开源与闭源的侧重点不同的。闭源是面向商业利益,而开源面向的是技术的发展。开源商业公司采用了折中的方式:为开源技术提供支持服务,吸收开源世界中的先进技术
看过“终结者”系列的话,就知道“天网”是一个人开发出来的而不是一个公司;开源的力量来自于个人。以技术为导向的开源社区,无疑技术就是话语权。开源社区的市场导向,我想没有必要;商业公司从开源社区拿技术并提供对开源社区的资金资助,就可以算做一个可行的互惠的商业模式,而现在也运作的很好。有些开源社区出现了商业公司或者说转换成为商业公司,也是这一模式很好体现。
源社区最吸引人的是技术的先进性,没有了先进的东西是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的,那么话语权或者说领导权放在开发者手里,是非常有必要的。开源社区体现出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对于新的闭源技术与应用也存在非常大的好奇感与动手能力,与闭源所对应的开源会及时出现的;也就是开源虽不是商业导向,但也是用户导向的。开源商业公司所要做的是怎样整合零散的开源软件,并基于此提供收费的服务与支持,而并不是对于领导权的争夺。

拿mplayer来说明开源社区的用户导向问题。拿FireFox来体现开源的技术导向。拿Redhat来体现开源与商业的互惠。

4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12

    无论是什么软件都不反对商业,不反对利益。只是从不把追求利益放到第一位的自由软件长此以往,让整个社区都养成了一个不在乎利益或不知道怎么在乎利益的思维盲区

    但在一个现实的商业社会里,没有商业模式,现金流,任何发展都会受阻。因此,自由软件社区应该重视商业利益,这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不要忘了,最早用自由软件赚钱的可能就是RMS,他卖Emacs磁带,赚钱,支持自由软件的发展

    事实上,现在自由软件社区比专有软件公司更迫切找到盈利模式。尤其在中国。否则中国的自由软件事业,包括开源,只能停留在小众。

    1条回复

      • 刘磊(V.L.)

        回复 刘磊(V.L.)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56

        怎么说呢。个人或企业为开源软件提供支持而获利是非常有益的,而对于整个社区将其推入商业模式之中确是有害的。我指的社区,不是指经营性社区网站。
        必须承认的是,社区不给发工资;那么社区中的人对其他人是无什么义务可言的,是平等的互惠的--无论这种互惠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社区中,的确存在拿着商业公司工资的专业人士,但是这属于商业公司与社区的互惠体现,是社区之中非常的有益部分。商业模式,是开源商业公司所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开源社区所讨论的。社区的组织形式与商业公司是不同的,社区仅仅是爱好者的归属,而公司才是创业者的归属。
        怎么说呢,我想您需要考虑的是:一个开源软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模式,而不是开源社区需要什么样的模式。给我的感觉是您把这个问题给混淆了,把商业公司要考虑的问题转给了社区去考虑。
        知道,现状是中国纯粹的开源社区是很难生存的,这是环境使然;但是有许多开源软件公司却活着的(指那些开源PHP论坛之类的),虽然并没有形成成熟社区,但仅仅的BUG反馈就算是很好的社区存在基础了。
        的确,开源不反对利益:开源社区变成个体开发者与商业公司共同的爱好,而且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0条回复

  • 李金贵

    回复 李金贵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13:12

    个人拙见:
    ..我认为开源的主要力量来自社区和从事开源的企业,个人的力量太单薄。
    ..问题是很多公司从开源社区拿技术,拿走就改造成“闭源”的了,并不对开源社区提供资助。
    ..“话语权或者说领导权放在开发者手里,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事M(管理)和T(技术)的人员有所区分,会不会是更健康的发展方向呢?

    1条回复

      • 刘磊(V.L.)

        回复 刘磊(V.L.)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14:51

        1.社区是由单个开发者组成的,是开发者积累的结果。而无一例外的开源软件都是个人的原始开发做基础,比如Linux。只是说个体开发者是原动力,并没有以点盖面的意思。社区与企业的支持都是在项目又一定的关注度的基础上的
        2.对于改造成闭源的是没有办法的,是开源发展最大的障碍;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类似于绿坝的事情应该作为中国开源法律的第一案,但是现在没有看到国内的参与。
        3.开源主要是源代码,管理人员必须是由开发人员转职成的,例如:Linus;非开发转职的管理者是不可能被其他开发者认可的;而管理人员想要保持领导力,又必须持续的参与开发过程。很大程度上,开源社区的领导都是源代码管理者与路线图起草者。

        0条回复

孔建军

回复 孔建军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08:58

我是高一开始接触电脑课,由于对电脑的一无所知,我快速看书,快速实践,然后就是花大量时间去摸索一些东西。高二接触互联网,发现网络上值得研究的东西更多,更有趣。
学更是在不断探索中度过,在自由软件世界里,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比较喜欢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可以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创造、提高。

和朋友交流,发现技术之外的团队(销售、市场推广、管理等)占的比例比想想中要大的多。

4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15

    建军年轻有为,如果国内的毕业生都是这个水准,实在是不得了了。建军应该讲讲自己是如何在学校投身自由软件,一知道现在进入Redhat的

    另外,你说的市场、销售等,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这恰恰是社区最缺乏的。也是自由/开源软件公司无法崛起的原因。

    3条回复

      • 孔建军

        回复 孔建军  2009年07月21日 星期二 08:30

        现在说年轻有为还过早,万里长征刚刚起步呀。我现在意识到的更多的是自己身上的不足,我觉得这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意识到,那咋可能弥补。这个不足其实就是动力。
        记得一个长辈对我说,在做一件事情前,你得考虑1你是否喜欢、2这里是否需要你,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你就能作出大的成绩。
        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无比幸福的。

        关于我与自由软件,我会写篇博客,把自己的经历、认识总结一下 :)

        2条回复

盛艳

回复 盛艳  2009年07月19日 星期日 20:15

"""一条腿在微软大厦,一条腿在自由软件,真是冰火两重天。当时折磨我一天骂微软和IE不下5次。"""

的确,,,有时非常非常狠IE, 特别是一段明明在ff下运行的好好的js代码, 在IE下偏偏运行不了....但是也没办法. IE的确不能忽视.

1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16

    你还会发现,IE7下的代码,到了IE6下就不工作了,这就是微软的伟大之处。

    0条回复

边疆

回复 边疆  2009年07月19日 星期日 18:14

很有思考性的文章!玩自由软件的我们确实缺乏Bill Gates的商业头脑~~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已经是一件很棘手的问题了~~在这方面,RedHat貌似一直做的不错~

1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18

    更重要的是,社区里有一个潜在的不在乎商业的气氛,或则是对于不了解商业的一种推脱。

    RedHat做的不错,但也是和同行的开源公司相比。但和专有软件巨头比起来,还是弱小。SUN有机会或致力于成为一个巨头的开源公司,但失败了。这是否意味着什么?

    0条回复

李金贵

回复 李金贵  2009年07月19日 星期日 18:08

通篇读完,若有所思:
如果不是当初专业调剂,可能我现在还是微软的温水青蛙。从对计算机的不感兴趣,到后来接触了C语言,再从C摸索到Linux、GNU,感觉心里和精神上的飘忽不定渐渐有了归宿和依靠,虽然偶尔承受着一些人的不解和质疑,但是自己越来越欣慰能踏上这条路
读罢此文,更是坚定了日后继续走自由开源这条路的信念以及和微软派对立的决心!

1条回复

  • 徐继哲

    回复 徐继哲  2009年07月20日 星期一 22:20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哇,软件专利就是这个目的和效果。。。。

    0条回复

冯莹

回复 冯莹  2009年07月19日 星期日 17:53

大博啊,支持!

每次课的流程类似:开机、敲入一堆东西、查看运行结果(通常都是一个会动的圆圈什么的)”
太有同感了,初中就有电脑课了,上课老师就是写一黑板东西,让我们照着敲,很多时候还没敲完就下课了,所以运行结果基本没看到过。再有我们学生是不允许开关机的,上课前老师已经开好了。

0条回复

暂时没有评论

Zeuux © 2024

京ICP备05028076号